五埠:古风悠悠六百年
走进五埠岭,就走进了一个石头的天地,犹如徜徉在一座色彩斑斓的石头博物馆:石楼石阁、石房石院、石桌石凳、石磨石碾、石街石巷,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。石板上深深浅浅的印记,写满了凹凸有致的沧桑往事,也许是流金岁月的辉煌,也许是风流逝去的平淡。站在石头街上,环顾四周,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、巷、胡同全是石路,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,随便走过一扇门,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。
村子基本保存了原始风貌,石头建筑还相当完好,恰到好处地散发出明清时代的味道。徜徉在斑驳光亮的街巷里,抚摸着岁月风蚀的古宅老墙,慢慢地品味,细细地游览,人们循着早行者的足迹在这里寻找朴拙和自然的结合点。
在这片石头的世界里漫步,你就会有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静谧,而让你留连并为之感动的是那寻常巷陌中难得一见的,带着历史风尘和沧桑的古意,这浓浓的古意让你感到那曾经逝去的岁月似乎又回到身边,内心深处会盟生出一种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的欣喜。
始建于明朝
房子都是“石头造”
从孙伯镇向西北行约8公里,穿过一道山坡,就能看到群山环抱中用石头建成的五埠岭。五埠岭北、东、南三面环山,山海拔都不高,最高的约300米,村名也是根据周围的山头取的。“村后从西到东有五个小山头,跟村长紧挨着,老一辈的人说,村民在这里定居后,就用‘五埠岭’作村名,新中国成立后,改名为五埠岭。”五埠岭主任李玉金说。
据泰安县志记载,五埠岭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,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。传说明朝大将赵豪曾在此剿匪,后被贼陷,死于此地,并留下了舍姑峪、藏姑洞、杀姑顶及赵豪墓等遗迹。村民介绍,村里曾流传过大将剿匪的故事,但随着时光流逝,当年留下的遗址遗迹已不好找了。“南边山上有山洞,抗日战争时有人在里面藏过,很多年不用早就废弃了。”五埠岭党支部书记赵同军说。
从村中心路向北,农家院子的院墙、房子都是石头建成。村子北部倚靠山坡而建,越往上地势越高,当地人从北部山坡采来石头,在山脚下借山势建成房子居住。五埠岭面积1.5平方公里,村内400余处房子中一半是早年间留下来的老房子。
如今,村里的旧房子多数已经没人居住,不少已经破损坍塌,只剩下六十多处老院子可以正常居住。旧房址石头拆起来不方便,年轻人都到村西盖新房。“孩子们喜欢亮堂的大地方,老房子采光不好,都不愿意在这儿住。”一位村民说,目前住在旧房子里的,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。
村院具特色
掩不住石头的痕迹
五埠岭的院落虽大小不同,但却独具特色。每家房子的房顶都是用四五厘米厚的石板搭成,屋外石头围墙上有石环用于拴牲口,屋檐下有形状各异的排水管。“房子建设时,原料全部是石头,也没用任何辅助的凝固材料。巷子里一道道拱门都用石块挤在一起的,缝隙用小石片垫上,设计非常精巧。”李玉金说。
村内的石头房子虽经几百年沧桑,但多数仍完整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。在李玉金的引导下,记者走进了一“大户人家”的院子,打开木门,向北有一条四五十米的深巷,由于长时间没人居住,巷子里长了不少野草,两边分布着几处小院。“以前家里孩子多,儿子结婚后都从家里搬出来住。孩子们的新家都建在一起,时间长了就形成一个大家族,相互之间有个照应。”李玉金说,“这一户在当时也能算上是人丁兴旺的大户人家了。”
在村南头,有一口年代久远的石砌老井。老井的水面距井台足有十多米,伸头朝下看能看到明晃晃的水面,冲着下面喊话还能听得到回声。“老辈人世世代代都从这口井里打水喝,可以说是滋养了一方水土啊!”
老井附近,还保留着一处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纪念毛主席的主席台,底座和墙体也是用石头砌成。“这样的主席台已经不多见,孙伯镇仅有两处保存比较完整的。”孙伯镇工作人员说,村里有演戏、说书、放电影等集体活动,都在这里举行。
一路分两州
东平“一步”到泰安
来到五埠岭,不能不看“一路分两州”。该景就隐匿在村子深处,从外面看,就像一个大大的“人”字。沿着一条上坡的石板路走上十余米远,来到尽头,就能发现道路在这里分了岔,西拐是东平州、东转是泰安州,之前走过的石板路则正处于两州的分界线上,因此称之为“一路分两州”。
由于这条石板路的存在,五埠岭的村民被分到两个州,却同属于一个村。为此,村里也传下来的不少与“一路分两州”有关的故事,其中,“老邱去泰安”的故事流传最广。
据传,石板路附近有一家人姓邱。有一天,老邱嘴馋,于是跟妻子说:“我今天要去泰安办事,你给我准备点儿干粮。”妻子赶紧给老邱烙好了大饼,等着他吃饭出发。老邱把大饼吃光后,一直坐在床上不见出门,妻子忍不住催他动身。结果,老邱从床西头转身靠在床东头,跟妻子说:“我到了”,让人哭笑不得。
老邱跟妻子开玩笑的笑话在村里流传了上百年,是“一村分二州”的佐证,也给五埠岭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新鲜“血液”。“五埠岭历史文化悠久,流传下来不少有趣的故事,再加上村落原貌保持较为完整,旅游潜力大,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。”赵同军介绍说,平时有不少拍客到村里采风,拍老房子和村民的生活。“今后,我们打算朝着旅游方向发展,让更多游客走进五埠,给村子的发展带来新活力。”
走进五埠岭,就走进了一个石头的天地,犹如徜徉在一座色彩斑斓的石头博物馆:石楼石阁、石房石院、石桌石凳、石磨石碾、石街石巷,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。石板上深深浅浅的印记,写满了凹凸有致的沧桑往事,也许是流金岁月的辉煌,也许是风流逝去的平淡。站在石头街上,环顾四周,与脚下的石路相连的街、巷、胡同全是石路,路的两旁全是石头房院,随便走过一扇门,便又会看到一个石头筑造的小天地。
村子基本保存了原始风貌,石头建筑还相当完好,恰到好处地散发出明清时代的味道。徜徉在斑驳光亮的街巷里,抚摸着岁月风蚀的古宅老墙,慢慢地品味,细细地游览,人们循着早行者的足迹在这里寻找朴拙和自然的结合点。
在这片石头的世界里漫步,你就会有一种远离都市喧嚣的静谧,而让你留连并为之感动的是那寻常巷陌中难得一见的,带着历史风尘和沧桑的古意,这浓浓的古意让你感到那曾经逝去的岁月似乎又回到身边,内心深处会盟生出一种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的欣喜。
始建于明朝
房子都是“石头造”
从孙伯镇向西北行约8公里,穿过一道山坡,就能看到群山环抱中用石头建成的五埠岭。五埠岭北、东、南三面环山,山海拔都不高,最高的约300米,村名也是根据周围的山头取的。“村后从西到东有五个小山头,跟村长紧挨着,老一辈的人说,村民在这里定居后,就用‘五埠岭’作村名,新中国成立后,改名为五埠岭。”五埠岭主任李玉金说。
据泰安县志记载,五埠岭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,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。传说明朝大将赵豪曾在此剿匪,后被贼陷,死于此地,并留下了舍姑峪、藏姑洞、杀姑顶及赵豪墓等遗迹。村民介绍,村里曾流传过大将剿匪的故事,但随着时光流逝,当年留下的遗址遗迹已不好找了。“南边山上有山洞,抗日战争时有人在里面藏过,很多年不用早就废弃了。”五埠岭党支部书记赵同军说。
从村中心路向北,农家院子的院墙、房子都是石头建成。村子北部倚靠山坡而建,越往上地势越高,当地人从北部山坡采来石头,在山脚下借山势建成房子居住。五埠岭面积1.5平方公里,村内400余处房子中一半是早年间留下来的老房子。
如今,村里的旧房子多数已经没人居住,不少已经破损坍塌,只剩下六十多处老院子可以正常居住。旧房址石头拆起来不方便,年轻人都到村西盖新房。“孩子们喜欢亮堂的大地方,老房子采光不好,都不愿意在这儿住。”一位村民说,目前住在旧房子里的,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。
村院具特色
掩不住石头的痕迹
五埠岭的院落虽大小不同,但却独具特色。每家房子的房顶都是用四五厘米厚的石板搭成,屋外石头围墙上有石环用于拴牲口,屋檐下有形状各异的排水管。“房子建设时,原料全部是石头,也没用任何辅助的凝固材料。巷子里一道道拱门都用石块挤在一起的,缝隙用小石片垫上,设计非常精巧。”李玉金说。
村内的石头房子虽经几百年沧桑,但多数仍完整保持原有的建筑格局。在李玉金的引导下,记者走进了一“大户人家”的院子,打开木门,向北有一条四五十米的深巷,由于长时间没人居住,巷子里长了不少野草,两边分布着几处小院。“以前家里孩子多,儿子结婚后都从家里搬出来住。孩子们的新家都建在一起,时间长了就形成一个大家族,相互之间有个照应。”李玉金说,“这一户在当时也能算上是人丁兴旺的大户人家了。”
在村南头,有一口年代久远的石砌老井。老井的水面距井台足有十多米,伸头朝下看能看到明晃晃的水面,冲着下面喊话还能听得到回声。“老辈人世世代代都从这口井里打水喝,可以说是滋养了一方水土啊!”
老井附近,还保留着一处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纪念毛主席的主席台,底座和墙体也是用石头砌成。“这样的主席台已经不多见,孙伯镇仅有两处保存比较完整的。”孙伯镇工作人员说,村里有演戏、说书、放电影等集体活动,都在这里举行。
一路分两州
东平“一步”到泰安
来到五埠岭,不能不看“一路分两州”。该景就隐匿在村子深处,从外面看,就像一个大大的“人”字。沿着一条上坡的石板路走上十余米远,来到尽头,就能发现道路在这里分了岔,西拐是东平州、东转是泰安州,之前走过的石板路则正处于两州的分界线上,因此称之为“一路分两州”。
由于这条石板路的存在,五埠岭的村民被分到两个州,却同属于一个村。为此,村里也传下来的不少与“一路分两州”有关的故事,其中,“老邱去泰安”的故事流传最广。
据传,石板路附近有一家人姓邱。有一天,老邱嘴馋,于是跟妻子说:“我今天要去泰安办事,你给我准备点儿干粮。”妻子赶紧给老邱烙好了大饼,等着他吃饭出发。老邱把大饼吃光后,一直坐在床上不见出门,妻子忍不住催他动身。结果,老邱从床西头转身靠在床东头,跟妻子说:“我到了”,让人哭笑不得。
老邱跟妻子开玩笑的笑话在村里流传了上百年,是“一村分二州”的佐证,也给五埠岭发展乡村旅游注入了新鲜“血液”。“五埠岭历史文化悠久,流传下来不少有趣的故事,再加上村落原貌保持较为完整,旅游潜力大,有鲜明的民俗文化特色。”赵同军介绍说,平时有不少拍客到村里采风,拍老房子和村民的生活。“今后,我们打算朝着旅游方向发展,让更多游客走进五埠,给村子的发展带来新活力。”
【上一条】肥城市孙伯镇五埠岭 基本情况介绍